
新聞動態
NEWS
材料的力學性能是指材料在不同環境(溫度、介質、濕度)下,承受各種外加載荷(拉伸、壓縮、彎曲、扭轉、沖擊、交變應力等)時所表現出的力學特征。它們是設計各種工程結構時選用材料的主要依據。
在工程和材料科學領域,剛度、強度、硬度、撓度、彈性、韌性、剛性和塑性這些概念至關重要,它們從不同維度描述了材料及結構的力學特性。各種工程材料的力學性能是按照有關標準規定的方法和程序,用相應的試驗設備和儀器測出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各種力學特性的定義展現。
1、剛度
? 定義
材料或結構在承受外力作用時,展現出抵抗彈性變形的內在能力。這種能力體現了材料保持自身形狀穩定的特性。
? 核心指標
彈性模量(Young's modulus,E)堪稱關鍵衡量指標,它猶如材料的 “剛度指紋”,是材料固有的抗變形屬性的量化表達。不同材料的彈性模量差異顯著,直接決定了它們在相同受力條件下的變形程度。
? 公式
從數學關系來看,剛度通過應力與應變的比值來量化,即剛度=應力/應變(E=σ/ε)。這一公式為精確計算和分析材料剛度提供了有力工具。
? 舉例
生活中常見的鋼與橡膠,就是剛度對比的典型。當施加同樣大小的拉力時,鋼憑借高剛度,幾乎察覺不到變形,而橡膠因其較低的剛度,會被輕易拉長,兩者變形表現截然不同。
2、強度
? 定義
材料所具備的抵抗永久變形或者斷裂的能力,關乎材料在復雜受力環境下的服役可靠性。
? 分類
屈服強度是材料開始發生塑性變形時所對應的應力值,它標志著材料從彈性階段向塑性階段轉變的臨界狀態;抗拉強度則代表材料在斷裂之前能夠承受的最大應力,是衡量材料極限承載能力的關鍵參數。
? 舉例
建筑領域廣泛使用的鋼筋,因其出色的強度,能夠有效承擔建筑物的巨大重量,保障結構安全;而普通的粉筆,強度較低,輕輕一掰就會斷裂,無法承受較大外力。
3、硬度
? 定義
專注于材料表面局部區域抵抗壓入或者劃痕的能力,這一特性對材料的耐磨性和表面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
? 測試方法
為了準確評估材料硬度,發展出了多種成熟的測試手段,如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C)、維氏硬度(HV)等。每種測試方法都有其適用范圍和特點,可根據材料類型和實際需求選擇。
? 舉例
自然界中硬度極高的鉆石,能夠輕松劃傷其他材料,展現出強大的表面抵抗能力;反觀橡皮,硬度極低,非常容易被其他物體劃傷,表面極易受損。
4、撓度
? 定義
當結構受到外力作用時,會產生彈性變形,而撓度就是對這種變形位移量的直觀度量。
? 關鍵因素
撓度大小并非孤立決定,它與施加的載荷大小密切相關,載荷越大,撓度往往越大;同時,材料自身的剛度(E)以及結構的幾何形狀也起著關鍵作用。合理設計結構形狀和選擇高剛度材料,能夠有效控制撓度。
? 舉例
日常生活中,木板兩端支撐,當人站在木板中間時,木板會向下彎曲,這個彎曲的幅度就是撓度。通過觀察撓度大小,可以直觀判斷結構在當前受力下的變形情況。
5、彈性
? 定義
材料所具有的在卸載后能夠完全恢復到原始形狀的獨特能力,這一特性使得材料在多次受力循環中能保持形狀穩定。
? 彈性極限
存在一個特定的應力值,即彈性極限,它界定了材料能夠完全恢復變形的最大應力范圍。一旦超過這個極限,材料將發生不可恢復的變形。
? 舉例
橡皮筋在被拉伸后,只要拉力不超過其彈性極限,松開時就會迅速回彈;常見的彈簧,在受壓后也能恢復到原來的長度,都是材料彈性的生動體現。
6、韌性
? 定義
材料在發生斷裂之前吸收能量的能力,這要求材料同時具備一定的強度和良好的塑性,是一種綜合性能指標。
? 指標
沖擊韌性用于衡量單位體積材料吸收能量的多少,反映了材料在沖擊載荷下的能量吸收能力;斷裂韌性則著重體現材料抵抗裂紋擴展的能力,對于防止結構因裂紋引發的突然失效至關重要。
? 舉例
防彈玻璃憑借其高韌性,在遭受沖擊時能夠吸收大量能量,從而避免碎裂,為人員提供可靠防護;而陶瓷材料由于韌性較低,在受到沖擊時往往直接破碎,無法有效吸收能量。
7、剛性
? 定義
剛性描述的是結構整體抵抗變形的能力,它不僅僅取決于材料自身的剛度,結構的幾何形狀,尤其是截面尺寸,對剛性的影響也極為顯著。
? 與剛度的區別
剛度本質上是材料的固有屬性,只與材料自身特性有關;而剛性側重于從結構整體角度考量,綜合了材料剛度和結構幾何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 舉例
假設鋼梁和鋁梁具有相同的截面尺寸,由于鋼材的剛度較高,鋼梁在抵抗變形方面表現得更為“剛硬”;然而,如果將鋁梁的截面加大,通過優化結構幾何形狀,鋁梁也能夠達到與鋼梁同等的剛性水平。
8、塑性
? 定義
材料在受力超過彈性極限后,能夠發生永久變形而不發生斷裂的能力,這一特性為材料的成型加工提供了可能。
? 指標
延伸率通過計算材料拉伸后長度變化的百分比,直觀反映材料在拉伸方向上的塑性變形能力;斷面收縮率則從材料拉伸斷裂后斷面面積的變化來衡量塑性,兩者共同構成了評估材料塑性的重要指標體系。
? 舉例
在金屬加工行業,利用金屬良好的塑性,通過沖壓工藝將金屬板材加工成各種復雜形狀的零件;同樣,黏土在捏塑過程中發生塑性變形,最終能夠保持塑造的形狀,成為各種陶藝作品。
在實際工程應用中,這些概念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材料和結構的性能表現。
例如:
? 航空航天領域
飛行器的機身結構設計需要在保證強度和剛性以承受飛行過程中的各種復雜載荷的同時,盡可能減輕重量。這就要求選用高強度、低密度且具有合適剛度的材料,如鋁合金等。鋁合金的高強度能夠確保機身在承受空氣動力、發動機推力等外力時不發生斷裂;其適當的剛度保證了機身在飛行過程中不會產生過大的變形,影響飛行性能;而相對較低的密度則有助于減輕飛機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同時,為了防止在飛行過程中因外物撞擊等意外情況導致機身結構損壞,材料還需具備一定的韌性,以吸收沖擊能量,避免裂紋迅速擴展引發災難性后果。
? 汽車制造領域
車身框架的設計要綜合考慮材料的強度、剛度和塑性。高強度鋼材用于關鍵部位,如車門防撞梁、車身縱梁等,以提高車輛在碰撞時的安全性,抵抗變形和斷裂;車身覆蓋件則多采用具有良好塑性的材料,便于沖壓成型,制造出復雜的外形;而整個車身結構的剛性設計要保證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面對各種路面狀況產生的振動和沖擊,能夠保持穩定的幾何形狀,不發生過度變形,提升駕乘舒適性和操控穩定性。
? 土木工程
混凝土的壓縮強度與鋼筋的韌性結合,確保建筑結構在風荷載或地震下的穩定性。
? 生物醫學
人工關節材料的彈性模量需與骨骼接近,避免應力屏蔽效應導致的骨吸收問題。
總而言之,力學特性是材料對外部載荷響應的綜合體現,反映其在受力條件下的穩定性、耐久性及失效模式。例如,材料的抗拉強度決定其能否承受拉伸載荷而不斷裂,彈性模量則體現其形變恢復能力。這些特性不僅是材料設計的理論依據,也是工程結構安全評估的核心指標,直接影響航空航天、建筑橋梁等領域的安全性。